• 中共安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 安庆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 > 廉政教育 > 廉政时评 > 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带着真心与责任 基层调研莫做“客”

发布时间:2022-08-12   作者:朱桃玲  发布者:太湖县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大号 中号 小号 ]

涉浅滩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观蛟龙。基层调研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对于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促进落实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有些干部对基层调研存在误区,虽然下了基层,但是过于注重形式,蜻蜓点水、“悬浮”表面,不仅没有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还影响了同人民群众的情谊。

领导干部应该带着感情、带着真心、带着责任下基层,在为民上“跑起来”,不做“稀客”;在作风上“严”起来,不做“吃客”;在思想上“站起来”,不做“看客”;在措施上“实起来”,不做“说客”,才能达到为民纾难解困、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工作的效果。

不做云游四海的“稀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离基层越近,离群众越近。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就要多动脚、勤动脚、深入到群众之中去调研、去实践、去开展工作,不能稳坐办公室,要迈开双腿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做寻常百姓家的“常客”。要乐于到基层调研,不要上级有要求才匆匆下去,不要求从不主动下去,这样势必脱离群众,脱离基层。不要“久居深闺”,群众一年到头看不到几次身影,或者到村里转了一圈就打道回府,敷衍了事,这样下基层伤害民意,这样的“客人”群众也不欢迎。只有群众见了像亲人,主动打招呼像熟人,才是真正成为了基层的“常客”。

不做吃香喝辣的“吃客”。基层调研本应是个辛苦活,但一些党员干部却把基层调研当成一份“美差”,借着调研的幌子到下面“看看景”“散散心”,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就是为了“找官感”,到了基层以后指手画脚、吃香喝辣,基层调研成了“接待”调研,让基层苦不堪言。这种调研不仅劳民伤财,没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疏远了同群众的感情,败坏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目的就是“解难题、办实事”,在群众心中,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干部就是一个标杆,应该筑牢廉洁自律“防火墙”,崇尚简朴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带头务实节俭之风。

不做走马观花的“看客”。基层调研的目的是宣传政策、了解民情、调查研究、帮助工作,但有些党员干部喜欢摆架子,走马观花,走“设计路线”,看“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被眼前的工作“亮点”“闪光点”一叶障目,“屏蔽”了工作中的“薄弱点”“问题点”,群众的关注点、需求点也被忽视,完全背离了基层调研的初衷。领导干部下基层要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多到矛盾和问题多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多聊“鸡毛蒜皮”、多问家长里短、多听民情闲谈,从群众的生活把脉问诊,真实掌握基层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开出对症药方,真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而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不做指手画脚的“说客”。有的基层干部下乡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讲道理口若悬河、说措施支支吾吾,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最后牢骚也发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光说不练假把式”,干工作不是打“口水仗”,比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能常态化保持整治成效,就这个问题领导干部们大可以耐心地坐下来同村干部和群众一起研究、一起商讨,听听老百姓的心声,了解整治过程中的难题,从改善面貌、提升幸福感的角度给出意见,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抓好工作落实,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这样不仅体恤基层干部群众,增进干群感情,还能“手把手”指导、给出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干部下基层调研的脚步要轻、脚印要深。群众看干部下基层,最重要的是实干,最管用的是实招,最期盼的是实效。领导干部要自觉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切实在基层中接地气、增才气、聚人气,真正做到改进作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主办: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庆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中国安徽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东辅2楼 邮编:246005
    备案号:皖ICP备10006060号-1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2号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