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位于桐城文庙东侧,是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安徽省第三家“国字号”博物馆,建筑面积886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该博物馆展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明清桐城文化名人书画的收藏为特色馆藏,以桐城派文化为展陈特色,是桐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与集中展示区。
展区分为“古邑春秋,名城遗韵”“杏坛弦歌,人物芳华”“桐城文派,天下文章”“风雅继武,翰墨流芳”四个部分,通过场景模拟、图片、文字、文物、多媒体等方式,展示了桐城的历史、科举与教育、桐城派、明清诗歌书画等桐城文化特色,凸显了桐城人文底蕴,使桐城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博物馆现为桐城市直机关主题党日教育基地。
清廉小故事
朱邑泽被桐乡
朱邑,汉宣帝时任桐乡啬夫。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后任北海太守,朝廷大司农。朱邑虽位高权重,但生活节俭,常以自己的俸禄救济贫民。弥留之际他嘱咐儿子:“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儿子遵其嘱,葬于今范岗镇石井铺村。
张廷玉让探花
雍正时期,张廷玉儿子张若霭科举中一甲第三名。张廷玉得知消息后,立即奏请皇上选换他人。雍正帝称他选张若霭为探花非常公允。但张廷玉仍再三恳辞:三年一次大比,天下人才都希望登鼎甲之榜,只希望把一甲给天下寒士。最终,皇帝深感其义,降张若霭为二甲第一名。
何如宠建茅草堰
明万历年间,何如宠在朝廷为官,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在告老还乡之际,皇帝问他有何要求,他表示别无他求,只是其家乡有一片良田,缺乏水源,希望从上游大关河开条茅草宽的堰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皇帝准凑。何如宠带着圣旨回到老家,以茅草横量为标准作为渠底宽,开成了此堰,茅草堰也由此而得名。
文博馆部分廉洁人物
钱如京,明代桐城人。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清廉,仕途通达。后来遭到奸臣诬陷,辞官回乡,简居县城桐溪塥畔。他卒后朝廷加封为"太子少保",谕旨祭祀安葬,以"乡贤"奉祀。
姚文然,明末清初名臣,文学家。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刑部尚书。奉命修订《大清律》,积极主张废止酷刑。临终前,仍然念及所定律法条文失准,口述谏疏,更定刑律二例。一生为政清廉,居官时拒绝一切贿赂,卒后谥号“端恪”。
汪志伊,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全书》馆校对。他为官清廉,重民务实,早年由七品知县累官至知府、巡抚,嘉庆十一年擢工部尚书,后又任湖广、闽浙总督。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大兴水利,巩固海疆,增设书院,政绩颇多。因为生活俭陋,奉公所到之处只吃豆腐青菜,时称“豆腐总督”。
参观信息
地点:桐城市市民广场北侧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夏季(5月1日—10月7日)9:00-17:00,冬季(10月8日—4月30日)9:00-16:30,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入场。
预约电话:0556-6121933